【媒体聚焦】以公益诉讼守护一方碧水青山——泗水县检察院“山水益行”办案团队多维发力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
以公益诉讼守护一方碧水青山
泗水县检察院“山水益行”办案团队
多维发力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
泗水,因泗河发源于境内而得名。这里天造纯美,风光旖旎,561座山峰层峦叠翠,33条河流碧波荡漾,数百个湖塘星罗棋布。这里是伏羲、舜帝的故乡,先贤仲子的故里,儒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,孔子曾在泗河源头喟叹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,人文与自然在此和谐共生。
近年来,泗水县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,将检察工作融入区域发展大局,组建“山水益行”办案团队,以检察办案守护碧水青山,以检察初心诠释忠诚担当,以检察文化涵养为民情怀,赋能新时代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以“山”为脉
守护一抹青绿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“山水益行”办案团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不断创新办案机制,为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司法保障。针对滥伐林木、非法采矿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,该团队聚焦生态环境在调节气候、固碳释氧等方面的核心功能,创新构建“恢复性司法+社会化治理”融合机制,在依法进行刑事打击的同时,通过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同步追责,以补植复绿、追缴生态损害赔偿金、劳务代偿等多元化路径,修复受损生态环境,实现惩治犯罪、生态修复与区域发展的有机统一。机制建立以来,已推动复垦耕地150余亩,修复治理林地40余亩。此外,泗水县检察院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在案发地挂牌设立“公益诉讼生态公益林修复基地”,使曾经的案发地转变为生态法治教育的“警示窗”。基地设立以来,先后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0余场,覆盖900余人次,有效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、落地生根。
以“水”为源
守护碧波清流
秉持系统治理理念,将生态保护向水域安全领域纵深推进。针对水体污染、侵占河道等突出问题,“山水益行”办案团队强化源头治理,依托“府检联动”工作机制,与行政机关共同构建“线索移送、整改评估、长效监督”闭环监管体系。通过强化与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,推动问题整改,筑牢水安全法治屏障,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利益。2024年以来,该团队开展跨部门联合巡查6次,运用无人机航拍、水质快速检测等科技手段排查问题40余个,推动问题整改全面落地,实现治理模式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预警转变。针对巡查中发现的多家高耗水企业违法开采地下水问题,该团队推动行政机关开展专项治理行动,查处违法用水企业35家,追缴罚款20余万元,有效维护了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
以“益”为责
书写民生答卷
民生是最大的政治。“山水益行”办案团队探索建立检察建议与代表建议、委员提案衔接转化机制,以协同履职守护民生福祉。针对代表反映的某乡镇长期露天焚烧发渣等固体废弃物,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,该团队多次开展实地勘察,深入剖析问题根源,结合当地实际,创新建立“焚烧取缔—集中收储—产业升级”固废处置机制,推动建成专用回收中转站,实现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,该案入选全省检察机关服务“三农”工作促进乡村振兴公益诉讼典型案例。该团队还积极开展大运河沿线“三名”(名城、名镇、名村)保护专项监督,守护百姓“乡愁”。针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卞国故城遗址年久失修问题,通过检察履职推动问题整改。为提升工作实效,联合行政机关设立“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联系点”,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,形成工作合力,让历史文脉在法治护航下赓续传承,以检察履职守护文明记忆。
以“行”为径
绘就发展新篇
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浪潮下,“山水益行”办案团队在全市检察机关率先开展数字检察攻坚工作,以数据驱动、智能辅助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。该团队先后创建监督模型12个,其中,1个上架全国平台、3个获省检察院冠名推广,通过模型应用发现监督线索110余件。依托自主研发的“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征收法律监督模型”,督促行政机关追缴易地建设费1130余万元,该模型荣获首届全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三等奖,相关案件获评全省检察机关国有财产保护典型案例、数字检察典型案例等4项省级奖项。通过持续探索与创新,有效推动了大数据在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中的深度应用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“山水益行”办案团队深化机制建设,在济宁市设立首个“公益检察官工作室”,创新推行“六个一”工作法,取得显著成效。6起案件入选省级以上典型案例,团队成员入选全省公益诉讼检察人才库,荣获“全省优秀检察官”“全省检察机关十佳办案人”等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