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路上
光阴荏苒,岁月如梭,当年意气风发,如今双鬓斑白,作为一名老检察人,经历颇多,每一段都弥足珍贵。
1994年,我通过全国检察系统增编补员考试进入金乡县检察院,本以为坐落在县城的机关单位条件不错,然而报到时所见的情形着实令我大吃一惊:破旧的小楼,木制的门窗,粗糙的水泥地,斑驳的白灰墙……还好同事们的热情消除了我初到的陌生和惊讶。
那时办公还是纯“手工”,材料是油印的,一抹就“变脸”,笔录是手记。记得初次上阵,调查笔录我漏记了一个重要细节,在讨论案情时,这一疏忽增加了案件性质认定的争议,这给我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课。
为了不拖同事的后腿,“半路出家”的我及时“充电”,报考了法律本科考试。深夜鏖战、鸡鸣晨读,当凝结着汗水的毕业证拿在手时,那种幸福感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。
从前的日色变得慢,记材料要用稿纸和钢笔,发邮件要去邮局,打开水要到煤炉房排队等候,调查案件靠步行或骑车。
刚进检察院时,院里只有一辆面包车,摩托车也没有几辆,最多的是自行车,大家调查材料经常都是骑车下乡。1996年夏天,我跟随科长骑车去乡村调查取证,十几公里的土路,骑到半路上,天气突变,暴雨倾盆,道路一会功夫变成了泥坑。一路骑行,我全身都是泥水,唯有塑料袋里面装得卷宗和笔录干爽!那时就想,啥时候能坐车出去取证就好了。那时大家调侃,看看我们脚下沾了多少泥,就知道我们心中有多少的检察情怀。现在想想,很是贴切。
那时候检察院人手少,案件又多,往往都是一人身兼多职;那时候“科班”出身的检察官很少,“专业知识储备”并不充裕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国家经济飞速发展,法治制度不断健全,检察院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。1997年7月,第一批拥有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进入检察院,给金乡检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2003年以后,检察院的“新人”全是响当当的通过司法考试的“科班”了,整体素质的提升带动了案件质量“质”的飞跃,使法律的公平与公正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诠释。
信息化的发展,自动化办公的要求,让用惯笔的老检察人有些不习惯,为了不与时代脱节,有些年过半百的检察官又做回了“学生”。“五笔”录入技术虽然速度快效率高,可学起来费时费力,而大家的敬业精神又是令人钦佩的,键盘嗒嗒嗒地响声成为当时最美的旋律,笨拙的一指弹成为当时一道别样的风景。
2012年,金乡县检察院喜迁“新居”,一栋庄严气派、布局合理、功能齐全的办公综合大楼彻底改变了金乡县检察院的办公环境。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,操作着计算机,享受着高科技和信息化带给我们的工作便捷。
近几年来,院里不断充实新生力量,充满活力的他们为金乡检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。我也随着年龄的增长,由“小刘”变成了“老刘”,开始当“师傅”,带“新人”。新生代年轻人毫不造作,敢打敢拼,有责任有担当。看着朝气蓬勃的他们,我是幸福的,也是骄傲的!
院里的蔷薇花开了一茬又一茬,楼前楼后的树木愈发的葱郁,办案的警车进进出出,办公楼里的灯光还是一如既往地亮到很晚……这里不断在变,但这里其实一直都没变!
(作者:刘富泉 金乡县检察院党组成员、一级警长)